海外少儿在线学中文,孩子需要了解的关于中国时辰的知识
夜半,也叫“子夜、中夜”,用地支表示为“子时”[zǐ shí] ;是十二时辰中的第一个时辰,成语“夜半三更”就与这个时辰有关。
顾名思义,在这个时辰,大家基本上就休息了,而趁着人们睡着后,老鼠就偷偷摸摸出来找吃的了。
鸡鸣,也叫“荒鸡”,用地支表示为“丑时”[chǒu shí];“鸡鸣”一词作时间使用,源于《春秋左传正义》中“鸡鸣而食,唯命是听”一句。
到这个时候,通常天开始慢慢变亮,鸡也在这个时间段开始打鸣;而家养的牛习惯夜间吃草,农户就需要在这个时候起床为它们添加草料。
平旦,表示“黎明、早晨”,用地支表示为“寅时”[yín shí];《孟子·告子上》中的“平旦之气”,是迄今所见到的“平旦”一词的最早用例。
平旦是夜晚与白天的交替之际,天蒙蒙亮的时刻,人们逐渐从睡梦总醒来。熬过了黑暗,终于迎来新的一天,也寓意着新生和希望,催人奋进。
日出,也叫“日始、破晓、旭日”,用地支表示为“卯时”[mǎo shí];日出一词最初见于《诗经·桧风·羔裘》:“日出有曜,羔裘如濡。”
这个时候是古代官员上朝的时间(公务员出门打工),官员来到衙门,首先要清点人数,因为点名时恰好是卯时,所以“点卯”一词就被用来表示上班报到,一直沿用至今。
而普通人则是日出而作,开始一天简单的劳动生活。
食时,又叫“早食”,用地支表示为“辰时”[chén shí];“食时”一词,早在《礼记》中便已出现了,顾名思义,这是到该吃早饭的时候了。
要知道咱们现在的人通常一天会吃3顿饭,但是汉朝时期,民间一天只吃两顿饭,而且还是以早饭为主餐。
隅中,也叫“日禺”,用地支表示为“巳时”[sì shí];“隅中”一词最早出现于《淮南子·天文训》:“日出于旸谷……至于衡阳,是谓隅中;至于昆吾,是谓正中。”
这会儿,是我们一天中的第一个黄金时刻,工作效率最高、状态饱满,像小朋友在这会儿,就是坐在学堂里读书写字。
日中,也叫“日正、中午”,用地支表示为“午时”[wǔ shí],最早“午时”是人们去集市交易的时间,“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这个时候,也是午餐和午休的时间;古代人们忙着赶集,等到烈日当空,非常炎热的时候,才会停下手头的事情,休息一阵再开始下午的劳作。
日仄,又叫“日跌、日央”,用地支表示为“未时”[wèi shí];到日中时人们会有些困沌,到日仄时,大家逐渐褪去睡意,恢复精力。
哺时,也叫“日铺、夕食”,用地支表示为“申时”[shēn shí];这个时间是大家吃第二顿饭的时候,古人吃完饭也会出门散散步、消消食。
像杜甫诗句里提到,“整履步青芜,荒庭日欲晡。”白居易也说,“但惜春将晚,宁愁日渐晡。”虽然日光西斜,但也要享受这大好时光呀。
日入,表示“日落、日沉”,用地支表示为“酉时”[yǒu shí];这时太阳落山,天色渐黑,人们开始收工返家。
因此,《庄子·让王》中才有:“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说法,“日出”和“日入”分别表示白天和黑夜到来的标志。
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所以称之为“黄昏”,也叫“日夕、日暮”,用地支表示为“戌时”[xū shí];最早使用“黄昏”一词的是屈原,他在《离骚》中写道:“昔君与我诚言兮,曰黄昏以为期,羌中道而改路。”
黄昏是一天中最闲适的时候,就像咱们现在大多会在这个时候看看书、刷刷剧,古人也会在这个时刻安静地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享受一天中最后的惬意。
人定,也叫“定昏、夤[yín]夜”,用地支表示为“亥时”[hài shí];这是十二时辰中的最后一个时辰,是安歇入眠的时刻,正如《孔雀东南飞》中写道:“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十二时辰是中国先民们的大智慧,虽然大家已经习惯于现代的24小时制,但也要了解这些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这可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时间桃花源”。
家长们在了解之后,还能告诉孩子,TA是在哪一个美妙的时辰出生,激发小朋友学中文、了解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以上就是本期内容的分享了,希望可以帮助到准备学中文的孩子。
Comments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