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岁悟空牛娃写作获世界级大奖,科学家爸爸、MIT学霸妈妈的教育,太惊艳了!
悟空学员“牛娃”荟萃,其身后是优秀的海外父母们,在家庭教育上各显神通。
一个“孩子7岁就获得世界级奖项、爸爸是名校教授兼科学家、妈妈是MIT学霸”的家庭,会发生怎样精彩的成长、教育故事呢?
今天就给大家介绍这位超级厉害的小朋友:在#第二十二届世界华人学生作文大赛#中,年仅7岁的悟空学员种恺骅,凭借优秀的写作能力荣获大赛三等奖。
这个由中国侨联、全国台联、人民日报海外版、快乐作文杂志联合主办的全球性大赛,共吸引了来自45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万华人华侨学生参加。
而恺骅作为其中年龄最小的参赛者之一,展现了他出类拔萃的语言能力。
《我多想去看看》
种恺骅
我多想去看看爷爷和奶奶啊!他们七十多岁了,住在北京,我住在美国加州。
小时候,我每年都要去北京看他们几次。现在因为新冠,我们已经两年多没有团聚了。
“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节到了,我也更加思念爷爷奶奶了,我有很多很多的事情想和他们一起做。可是,今年的中秋,我只是和爸爸妈妈一起吃月饼、看月亮。我终于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感觉。
我多么想和爷爷奶奶一起说话、散步、下棋、读书、玩耍、划船、逛公园……我最想去北京划船,因为我喜欢那迎面吹来的微风,伴随着奶奶嘹亮的歌声,一切是多么美好啊!
我还想帮爷爷奶奶提菜、洗菜、捶背、做饭……爷爷奶奶年龄大了,很辛苦,应该享受天伦之乐了。我和爸爸妈妈会认真地帮他们做一顿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开开心心、其乐融融地吃饭、聊天。
我更想拉着爷爷奶奶的手,听他们讲讲过去的故事。爷爷对我说过,我的曾爷爷很善良,他乐于助人,非常受大家的欢迎和尊敬。我听了十分高兴。我要向曾爷爷学习:认认真真做事,老老实实做人。
现在,我远在美国,多想让爷爷奶奶也听听我的故事啊!疫情快点结束吧!我要专心学习中国文化,让爷爷奶奶一看到我的文章,就觉得我在身边!
据恺骅的爸爸妈妈介绍,恺骅从小在美国出生长大,目前就读于Stratford英文学校,来悟空学中文已经有两年多了。他是一个颇有自己想法的孩子,不仅能用英文创作诗歌,还熟知不少中文典故和古诗词,常常在不经意间引经据典。
于是,爸妈鼓励恺骅用中文写作、写诗。下面这首《春露》,便是恺骅在周末和爸爸妈妈踏青时,有感而写。目前,该作品已被全美华裔青少年协会发表。
作为一个从小生长于海外的小朋友,恺骅的中文竟然比英文还要好,这在众多的海外孩子当中,是十分不同寻常的。
他才7岁,怎会有如此才气?到底是语言天赋惊人,还是恺骅的父母有什么独特的教育方式呢?怀着无比敬佩与好奇的心情,我们和恺骅的爸妈进行了一次深度对话。
恺骅的爸爸妈妈在卡内基梅隆上大学时相识,后来妈妈常悦又去攻读了麻省理工管理和工程的双硕士学位,爸爸种骥科则在伯克利念了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博士。
种骥科博士曾担任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教授以及博士生导师,也在清华大学当过客座教授,他曾经还是上市公司的首席数据科学家。
疫情居家期间,常悦、种骥科夫妇签约 Manning Publications 撰写出版了一本事业发展丛书——关于数据科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现在这本书正在被翻译成中文,即将在中国出版。
本次采访中,两位充满智识的父母从语言学、心理学、大脑发展等各个角度,为我们揭开了“语言小天才”种恺骅的培养秘诀。
以下内容由恺骅的爸爸和妈妈共同分享,全文以妈妈的口吻讲述,干货满满。关于语言学习,我们听到了一些颠覆性的答案。
分享者:常悦,种骥科
从恺骅很小的时候,我和先生就决定,一定要让他以沉浸式的、学文化的角度出发,来学习中文和中华文化。
我们夫妻俩出国都很早,骥科到奥地利时11岁,我是刚过13岁时到了加拿大。刚出国时,我们的中文分别也就是小学五年级和初中二年级的水平。
只不过这么多年一直没有把这门语言放下,持续不断地在学习。尤其骥科的妈妈下了不少功夫,让他在海外也继续学中文,因此出国后水平也有所提高。
与此同时,在初高中期间,我们也都学习了除英文之外的第二语言,我学的法文,骥科学的德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掌握到了一些非常有用的知识。
孩子生命的前6-8个月,能发出所有语言里的任何声音
首先,从语言本身的角度出发,人类习得语言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第一个时期,就是孩子从刚出生到差不多6-8个月那么大,英文里叫 First critical language learning period。这个阶段,孩子是可以发出所有语言里的任何声音的。
也就是说,在一个人生命的前6-8个月,他会将听到的声音在大脑中留存下来,而没有听到的就丢失掉了。这个过程,其实是一个聋子变哑子的过程。
因此这个阶段,语言学家建议给孩子接触各种各样的声音、各种各样的语言。
为什么欧洲很多国家的人都可以讲许多种语言呢?其实就是他们从小耳濡目染的多语言环境发挥了优势。
恺骅从刚出生到一岁之间,正好我们也有条件,一有机会就带他去听西班牙文故事会、俄文故事会、英文故事会、中文故事会……一岁左右就带他上Music Together的课。只要有机会,各种各样的声音都让他听一听。
人的大脑神经网正在建立的时候,是特别惊人的,能学到好多东西,大人完全想象不到。这个阶段,只要他听到的、学到的东西在大脑中留存了下来,是会一辈子受益的,哪怕10年、20年暂时不用,也没有关系。
海外长大的华人小孩,再怎么抵触学中文,可一旦他们真正学起来,是比外国人要容易的,因为他从小有听的基础。
恺骅小时候,我们就给他听了很多中文的儿歌、古诗词、三字经……还有就是爸爸自己在那儿学,边学边给他念。等到恺骅会说话以后,一下子就蹦出好几十句三字经来。
其实他的脑子里早就清楚了,就是还不会说话而已。乘法口诀表的学习也是如此,恺骅大概在1岁的时候,每次喝奶有个四、五分钟左右的时间,他想听点什么,我就给他放乘法口诀歌。
后来也是到了会说话后,时不时的就会背口诀,可惜的是他背到差不多七七四十九就停在那儿了,我当时就在想怎么回事呢?
哦,大概是每次听到那儿的时候奶喝完了,儿歌被我给停下来就没有听了。令我们惊喜的是,他不光能按顺序背,爷爷随便挑几个考他,他都能给你答出来。
所以,早期的“熏听”对于孩子是大有益处的。
沉浸式语言环境:在特定的空间只使用一种语言
其次就是创造沉浸式的语言交流环境。身在海外,要如何给孩子创造沉浸式的中文环境呢?
恺骅除了家里爸爸妈妈,以及两边的祖父祖母都会和他说中文以外,我们还会把语言环境做一个空间、区域上的划分。
尽量控制在一定的环境内,只用一种语言来沟通。
比如在家里或者家中的某个房间内,必须说中文;出了家门和孩子去上学,就给他创造英文环境。
获2014年诺贝尔医学奖的研究中曾提出:人的大脑中,有一部分“位置细胞”和“网格细胞”,是专门学习、控制地理位置的,它让人处在不同的位置、不同的环境中时,可以做出不同的反应。
我们把语言环境做好在地理位置上的划分,更有利于孩子对语言的学习和使用。
许多父母担心孩子过早学中文,中英文交替着使用,会造成他在语言上的混乱。其实不会,只要你人为地给孩子分清楚,他自然也会分得清。
什么情况下会导致语言混乱呢?中英文夹杂着使用!一旦我们不分时间、空间,把语言混杂着来和孩子交流,确实会出现一些问题。
我们身边有很多华裔家庭的孩子,从小的语言启蒙,只是为了和父母沟通。若是父母为了图方便,把普通话、方言、英文这几种语言掺杂在一块来交流,孩子就很难分辨这几种语言。
我这一代中就有一些这样的孩子,虽然上了多年中文学校,现在依然不具备熟练使用这门语言的能力,恐怕还不及沉浸式学中文的孩子们学了两三年的水平。
没有文化背景作为依托,识再多字也没用
曾经还发生过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
我们在卡内基梅隆上大学时,有一位白人同学中文说得非常好,有一次他到了北京,要打车,就问师傅打车多少钱。
人家听他中文讲得这么好,就对他说:“打表”。这个同学当时十分困惑:为什么要“Hit my watch”?他理解不了。
后来才明白,原来打表的意思是“打开计价器计算费用”。
我把这件事情当成笑话,讲给一位从小在国外长大的华裔朋友听,结果华裔朋友也是一脸茫然和严肃:“为什么要打表?”
没有文化背景做支撑,她也理解不了这句话背后的含义。所以那时候我们就发现了,要想学好语言,文化背景是非常重要的。
恺骅上幼儿园时,原本中英文双语学校我们看了好几个,但最终都没能选到一个满意的。于是就让他读了全英文的幼儿园,中文先自己在家里教。
最开始是用一个APP来学汉字。他学得非常快,那上面图文并茂的,非常生动,恺骅在8个月之内就学了将近1300个字。
可是字识得越来越多以后,他就出现了瓶颈和混淆。比如打伞的“伞”和太平的“平”,他就是分不清。
当时我和先生就意识到,不应该再让他学更多的字了。因为他缺乏相应的文化背景,即便学再多的字,也不能很好地运用起来。
于是我们开始给他上一个读经典的课。那个课程强调文化,注重经典和传统的熏陶与学习。从点点滴滴的中华文化知识,比如中国的美食、中国的节气,甚至是《道德经》、《大学·中庸》等这些经典来教学。
可是那样来学的话,好像又缺了点什么,没有一套系统化的、能够真正把语言结构串联起来的一套知识体系。
文化熏陶+系统性教学,习得将语言融会贯通的能力
正好那个时候,我们的一个朋友在伯克利读MBA时,用了一个半月时间,研究了市面上大概9个中文学习平台,悟空中文就是她最终推荐的两家机构之一。
这两家机构我们当时都上了试听课,最后选了悟空。
首先,从文化的角度来说,恺骅是受到了一定熏陶和教育的;从识字的角度来说,他也有了还不错的基础。
唯一缺少的,就是一套系统性的教学,能够帮助他掌握将所学知识、文化串联起来并熟练运用的能力。悟空中文提供了这种系统性,我们在别处都没有找到。
其次,悟空的老师懂得因材施教,他们能根据恺骅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来展开教学。课堂上无论天南地北聊到什么样的话题,老师都能再绕回来,回归到所学知识,这一点是非常厉害的。
恺骅就这样在悟空学了一段时间后,我们发现他的中文表达能力还真是提升不少。等到达了一定程度时,我们又跟老师商量:能不能每隔一段时间,给他一些写作方面的作业和指导?
因为从学、读、背的角度来说,孩子确实拥有了一些能力,而且他读了那么多文化经典和古诗文,脑子里也有了一些东西。
但是真正从写作、从强输出的角度来说,还不是很强。不管中文还是英文,他当时在做一些看图讲故事之类的作业时,头绪还是比较乱。
后来有那么几个月时间,谢老师(恺骅在悟空的中文老师)大概每个月会给他布置一个写作题目,然后给予相应的教学和指导。
平时节假日,我们带恺骅出去玩,也会鼓励他:你多观察,咱们把它写下来。生活中到处有故事,有诗……
去年圣诞节,我们在邮轮上,恺骅通过爸爸的启发创作了一首英文诗,当时还给船长念了一下。船长非常高兴,送给了他一个邮轮模型。
回到家以后,孩子在视频通话中和爷爷奶奶分享这首诗,北京的爷爷奶奶说:“我听不懂,你能不能给我翻译成中文。”
可是翻译成中文,要意思准确又押韵,对他来说还真挺难的。奶奶说要不你写一首中文诗吧,于是恺骅便写出了一首《游湿地有感》。
游湿地有感 种恺骅 风急鹭飞柏枝摆,河惊鳄游浮萍开。 船过漂木龟入水,心愿湿地人人爱。
小学前,让中文水平保持在英文之上
确切地说,现阶段恺骅的中文水平要比英文好一些。
虽然他从小生活在美国,疫情前大概每半年就回中国一次。但我们一直在尽力让他的中文水平保持在英文之上。尤其在小学阶段,一定要让孩子自己觉得这个东西有用、有意思,未来能够自发地、充满动力地持续学习。
我们曾经在给恺骅申请一所学校时,接触过一位华裔心理医生。那位医生表示,他面对过很多华人家庭,孩子都不愿意学中文。尤其到了十几岁叛逆期,家长越让学他就越抵触。
然后等到高中,毕业考完SAT、AP中文,马上就说:“太好了!再也不用学中文了。”然后把书一捐或扔,甚至一烧,彻底解脱。
我和恺骅的爸爸希望孩子在小学阶段,尽可能打好中文基础,因为一旦他上了初中就非常忙,到时候中、英文差距一旦拉开,就很难再补上来了。
我曾经有一个MBA的同学,她家孩子的中文非常好,我那时候还没有生恺骅,就问她:“你是怎么做到的?”
她回答说:“有两点。第一,你得让他喜欢上这个文化;第二,一定要让他保持中文水平比英文强一点点,这样的情况是最佳的。”
因为一旦他的中文落在了英文之下,就很难再把兴趣提起来了。
她家有两个男孩,老大喜欢星球大战。但是她说再小一点的时候,你给他上《星球大战》也好、《三国演义》也好,他都喜欢。小孩子一旦把《三国演义》里那些人物关系搞清楚、对故事感兴趣了,照样读得津津有味,十来岁就把原著读完了。
我们恺骅现在也是,儿童版的《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等,几乎都自主阅读了一遍。
在家里,每天早上起床就会开始看《最美最美的中国童话》,时不时还考我们:“你知道最早的大炮叫什么吗?你知道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是怎么回事吗?”
这都是他感兴趣的,悟空中文的文化课上也讲了不少。有一次,我因为一点事情和他生气了,讲话时声音就大了些,冷静下来以后我向孩子道歉说:“对不起,妈妈不该那么大声……”
恺骅说没事,结果一转头,爸爸说,听见他小声呢喃了一句:得饶人处且饶人!
所以永远不要低估了小孩子的学习能力,有时候大人以为某个东西对他来说很难,可能理解不了。可一旦你给他学了,让他感兴趣了,他就会在不经意间给你惊喜!
最后,再总结下恺骅爸妈分享的几点关键信息:
- ① 抓住海外孩子学习中文的关键时期;
- ② 为孩子提供沉浸式的中文语言环境;
- ③ 文化熏陶+系统性学习,让孩子习得将语言通汇贯通的能力。
希望对广大海外家庭的中文教育有所启示,这也是悟空中文一直以来提倡的教育理念和施行的教学标准。未来,期待有更多的小朋友能在悟空学有所得,在悟空老师们的带领下,一起触达精彩的传统文化,徜徉在璀璨的中华文明当中!
悟空教育内容创作团队致力于为全球3-18岁青少儿提供高质量、定制化、有价值的干货内容,为全球父母提供最前沿、最创新、有深度的教育资讯,让海外家庭在语言学习的路上不再孤单。
评论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