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点图标 悟空教育博客

网上中文课程好吗?原来线上教学也可以充满人文关怀!

老师们在进行中文线上教学的时候,学生们展示出来的生活画面往往是一种二维的场景,然而要把学生从“线上人”还原成一个真实生活中的人,对每个线上教学老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线上中文教学也可以充满人情味,这跟老师在教学上的态度有很大的关联,学生在课堂上除了希望跟着老师学到中文知识外,还需要一种自信、快乐和幸福的感觉,这样他们才会从心底去尊重老师。

今天小悟空就带着大家一起领略孔令楠老师是如何展现自己在教学上的人文关怀。

老师在上课

在过去的线下教学中,我一直遵循着“简单、有趣和实用”的教学三原则:学生觉得老师讲的内容简洁明了,一听就懂,这个就是“简单”;在上课的过程中特别开心,那就是“有趣”;感到自己学到的知识很有用,这就是“实用”。

来到悟空之后,这三个原则同样也适用,只不过我又增加了一个原则——“感动”。

孔令楠老师

因为我觉得,老师对待线上教学的态度,学生是感受得出来的。如果老师只把这份职业当成谋生的手段,那很明显,这种教学思想在后期会导致失败。因为学生在课堂上,他们除了希望跟着老师学到中文知识外,还需要一种自信、快乐和幸福的感觉,这样他们才会从心底去尊重老师。

我觉得备好一堂体验课,最关键,也最难的地方就是“备学生”。

曾经有一次,我在体验课上讲到了木字旁,我告诉学生,大多数带有木字旁的字都和树木有关。这时候,学生突然问我:“老师,我认识一个汉字,是‘学校’的‘校’,它为什么是木字旁呢?”这个问题是我备课时没有准备的,但幸好我了解“校”字的起源,告诉了她,“校”在古代是指一种木质刑具,所以是木字旁。

正是因为这个孩子,我意识到了:每位体验课老师能获得的学生资料是有限的,比如年龄和基础中文水平。但学生具体是什么样的,我们并不了解。线上展现出来的学生更像是一个二维的人,线下教学的方法,在线上并不完全适用。我们首先需要把孩子还原成一个真实生活当中的人。

所以,到了后期,我自己会预设每个孩子的情况。比如,在接到一个年纪比较大的孩子时,我会先想象他是一个大龄学霸:虽然识字量不够,但是其他的科学知识、生活常识丰富。当他通过我的解释,意识到某个不认识的汉字,其实是一个他非常了解的东西时,可能就会觉得课程内容很幼稚。

那在这种情况下,我备课时就会增设一些提升了广度和深度的问题,然后根据实际上课的情况,再去决定是否去补充这些问题。

在课堂上给孩子制造惊喜,让他们对中文课产生期待,孩子才会愿意跟随老师。如果我们简单地从字面上去讲解知识,那么对于一些年龄比较大的孩子,他可能一下就懂了,然后觉得上课很枯燥,不再期待后续的课程。

所以我在上课时,会分享一些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内容。比如说,我有一次讲到了天坛,我提前找了一些天坛的俯瞰图和3D视图。在上课的时候,我就像导游一样,带着学生把整个天坛都逛了一遍,然后又分享了过去的人祭拜的流程。

后期,这个孩子对中国的古建筑和历史产生了非常大的兴趣,每节课上,都渴望听到一些相关的课外知识。他在学古诗或者文言文的时候,经常问我有没有这个建筑的图片,或者这个地方的房子是干什么的。每一节课前,都会守在座位上等我上课。

来到体验课上的家长,其实非常需要了解孩子在之后的学习中,会具体获得什么变化和进步,尤其是当他们对孩子的学习有计划和安排时。

我曾经接到一个知识储备量很大,但识字量不足的体验课学生。他的家长一直觉得L级别的课程有些简单,希望我给孩子上其他级别的课程,并且在平时多和孩子聊一些时事政治的内容,培养他的大局意识。

当时我很明确地告诉他们,孩子的识字量确实处于 L 级别,在词汇量有限的情况下,他即使想表达出一个很高的见解,别人也不一定会觉得这个意见多么有深度。


在分析了孩子的具体中文水平后,我带着家长了解了更深入的情况——当孩子完成了L级别的学习后,他的词汇量会扩充到多少,表达能力能够达到什么样的程度。甚至在这之后,孩子可以和他们一起去讨论像是美国大选的内容,而不是只会用简单的词汇沟通。

在我看来,老师一定要给家长一个明确的回复,让他们能够清楚地了解孩子的具体水平,以及在未来会有什么样的进步,这样能够消除他们的顾虑和误解。

一般而言,海外的家庭里,孩子数量会比国内更多一些,每一个孩子能够获得父母的关注和精力是有限的。对于孩子来说,中文老师好像是突然出现的这么一个人:自己说什么老师都会认真地倾听,自己喜欢的,老师也愿意喜欢。老师和学生之间,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在思想上也会产生共情。

有一次,我的好几个学生在课后评价里,用中文和英文写满了“我爱你”,让我觉得之前的付出也好,迷茫也好,都无所谓了,一切都特别值得。

线上中文教学的过程中,虽然老师和学生的距离相隔万里,但老师在教学上的认真态度、对学生的耐心、用心,学生是可以隔着屏幕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的。

退出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