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老师,但是我又不想做传统的语文老师。于是上大学时,对外汉语这个专业吸引了我,一方面我很热爱汉语和汉文化,另一方面想到将来可以把它传播到世界各个地方,就觉得蛮有趣的。抱着这样的想法和初心,我开始了对外汉语专业的学习。
大学毕业后,去泰国做过两年的汉语教师志愿者,后来回了国,也一直在从事着中文教学的工作。
我一直致力于为学生们营造轻松快乐的课堂。我希望他们不仅能够在我的课堂上学到知识,还能因此对汉语、汉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课堂之外也能自发去探索和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学和文化传播的双重目的。
教学中,我是一个很喜欢观察的人。尤其是刚开始接触一个学生的时候,比起草率的评论和批评,我更愿意多去观察和了解孩子,因为我觉得小朋友的每一个行为背后都是有原因的,我们只有对他足够了解,才能够因材施教找到合适的教学方式。
督导工作中,也时常有老师会问我,如果的确是遇到了比较特殊的孩子,很难有效地开展自己的教学该怎么办呢?
我通常给到的建议是:一定要足够有耐心,不要太快地去评价、指责一个孩子,因为小孩子的行为机制跟成年人不一样,你只有先去摸清他们的想法,理解了他们不专注等特殊行为背后的真实原因,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比如,我有一些“话痨”学生,每次话匣子一打开,就很难再拉回来。但其实我知道,他们只是爱分享而已,并不是刻意要打乱课堂秩序。而且爱分享对孩子们学中文来说是件好事,只不过需要老师适当的引导,以保证教学有条不紊的进行下去。
我会把“允许话痨”设置成了一种课堂奖励,告诉孩子:这堂课的学习任务完成后,我们可以抽出一些时间来分享,让大家畅所欲言。这时候,孩子们就会把自己的小心思憋住,认认真真上完课再来做分享。这样既保证了教学的质量和进度,也培养了孩子们“延迟满足”的意识。
不管是在教学还是督导工作中,耐心和倾听可能是我最大的特点。我倾向于平等地跟别人沟通,努力倾听大家的想法。比如跟小孩子讲话会蹲下来,跟成人交流也是坐下来,总之,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去了解孩子、家长和老师的想法,沟通才会更有效。
小朋友们上课不专注,除了第一时间观察桌面上是不是有东西,家里是否来了客人,寻找到可能导致他们注意力走丢的原因,我还倾向于及时与家长沟通,给他们留言或者用一两句话去交流一下孩子今天的情况。如果只是急于批评和指正,我们很可能就会错怪了孩子。
保持与家长的密切联系,除了更好地了解孩子外,也能让你在教学中更明确应该做哪些方面的努力。
我有一个学生,妈妈希望他能很好地学汉字、记汉字,可是孩子却对汉字学习提不起一点兴趣。那我就会尝试各种可能会激起孩子兴趣的方式教学,比如学“数”这个字,常规地讲解孩子不愿意听,那我就把这个复杂的汉字拆解成一个故事,讲给孩子听,“一个女孩,她要去数米……”
这种方式一下就把他的兴趣提起来了,然后我还会鼓励他:这是我的故事,你也可以有自己的故事版本。引发他主动去思考和创造,一来一回的互动中,教学就施展开了。
作为一名老师,我觉得不管孩子是什么样,我们一定要去温柔地呵护他们;然后在教学中,又应该有严格的要求,特别是学生的水平达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老师的标准和要求都是要递增的。
所以温柔的态度,严格的要求,其实是比较合理的搭配,把这两者融合好,才能更好地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
不过有时候,在你惯常温柔的态度里时不时展现出自己严格的一面,其实是很有“杀伤力”的。
比如我们的督导报告里,有一个部分会专门评估老师们的教姿教态,因为我们常说要打造微笑课堂,但是遇到一些重、难点的地方,或者孩子们分心的时刻,老师一个面部表情的变化,是可以警醒到孩子的,让他们知道这个地方我们要严肃对待、重点掌握。
这可能也是一种调剂课堂的方式,旨在让孩子们明白,我们的学习除了快乐和轻松,还应该付出时间和努力去攻克一些难点和重点。
我有一个学生特别爱提问,有时他会提出一些超出我备课范围的问题,然后我就会和小朋友约定,我们都要在课后查资料,一起做分享,一起成长。
这种经历其实蛮好的,既能帮助孩子快速成长和进步,也反向激励到了我!
以上就是张老师的分享啦。
学生在孩童时代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上课时注意力无法集中的情况,作为一名老师,更是要耐心的倾听孩子的想法、和孩子平等交流,分析出解决的对策,这样才能让孩子的中文学习有所提升。
英国普利茅斯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 拥有8年汉语识字,中国经典词语、汉语拼音等中文启蒙和国际中文在线教学经验,精通中文和英语,曾在海外担任K12教育体系教师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