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点图标 悟空教育博客

没有手机如何分辨时间?中国古代十二时辰,对应读懂古人的一天!(含十二时辰唯美壁纸)

大家知道古人没有手表、手机,是怎么分辨时间的吗?答案是通过纪时法“十二时辰制”。现代有24小时制,其实古代也有专属的纪时法——“十二时辰制”。古人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两个小时。早在西周的时候,古人就有时间的概念了,但是到汉代,人们才统一以“十二地支”为序来表示十二时辰,而且给每个时辰都赋予了优雅别致的名字,从十二时辰的名字也能看出古人一天的生活。本文将分别为大家讲解中国古代十二时辰中每一个时辰相对应地支、时间、作息活动等相关内容,另外附赠大家十二张唯美壁纸,可以自行使用哦!

十二时辰之夜半(yè bàn)

夜半,也叫“子夜、中夜”,用地支表示为“子时”(zǐ shí),是十二时辰中的第一个时辰,对应时间为23:00-1:00。成语“夜半三更”就与这个时辰有关。顾名思义,在这个时辰,大家基本上就休息了,而趁着人们睡着后,老鼠就偷偷摸摸出来找吃的了。

十二时辰之鸡鸣(jī míng)

鸡鸣,也叫“荒鸡”,用地支表示为“丑时”(chǒu shí),对应时间为1:00-3:00

“鸡鸣”一词作时间使用,源于《春秋左传正义》中“鸡鸣而食,唯命是听”一句。到这个时候,通常天开始慢慢变亮,鸡也在这个时间段开始打鸣。而家养的牛习惯夜间吃草,农户就需要在这个时候起床为它们添加草料。

十二时辰之平旦(píng dàn)

平旦,表示“黎明、早晨”,用地支表示为“寅时”(yín shí),对应时间为3:00-5:00

《孟子·告子上》中的“平旦之气”,是迄今所见到的“平旦”一词的最早用例。平旦是夜晚与白天的交替之际,天蒙蒙亮的时刻,人们逐渐从睡梦总醒来。熬过了黑暗,终于迎来新的一天,也寓意着新生和希望,催人奋进。正如陆游诗里所写:

《晨起》

宋 · 陆游

老尚贪书课,黎明即下床。

不惊天乍冷,更觉意差强。

蟾滴初添水,螭炉旋炷香。

浮生又一日,开卷就窗光。

十二时辰之日出(rì chū)

日出,也叫“日始、破晓、旭日”,用地支表示为“卯时”(mǎo shí),对应时间为5:00-07:00

日出一词最初见于《诗经·桧风·羔裘》:“日出有曜,羔裘如濡。”这个时候是古代官员上朝时间(公务员出门打工),官员来到衙门,首先要清点人数,因为点名时恰好是卯时,所以“点卯”一词就被用来表示上班报到,一直沿用至今。而普通人则是日出而作,开始一天简单的劳动生活。

十二时辰之食时(shí shí)

食时,又叫“早食”,用地支表示为“辰时”(chén shí),对应时间为7:00-09:00

“食时”一词,早在《礼记》中便已出现了,顾名思义,这是到该吃早饭的时候了。要知道咱们现在的人通常一天会吃3顿饭,但是汉朝时期,民间一天只吃两顿饭,而且还是以早饭为主餐。

十二时辰之隅中(yú zhōng)

隅中,也叫“日禺”,用地支表示为“巳时”(sì shí),对应时间为9:00-11:00。“隅中”一词最早出现于《淮南子·天文训》:“日出于旸谷……至于衡阳,是谓隅中;至于昆吾,是谓正中。

”这会儿,是我们一天中的第一个黄金时刻,工作效率最高、状态饱满,像小朋友在这会儿,就是坐在学堂里读书写字。

悟空中文
孩子爱上中文的理由!

了解、学习更多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立即免费试听

十二时辰之日中(rì zhōng)

日中,也叫“日正、中午”,用地支表示为“午时”(wǔ shí)对应时间为11:00-13:00。最早“午时”是人们去集市交易的时间,“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这个时候,也是午餐和午休的时间;古代人们忙着赶集,等到烈日当空,非常炎热的时候,才会停下手头的事情,休息一阵再开始下午的劳作。

十二时辰之日仄(rì zè)

日仄,又叫“日跌、日央”,用地支表示为“未时”(wèi shí)对应时间为13:00-15:00。到日中时人们会有些困沌,到日仄时,大家逐渐褪去睡意,恢复精力。

十二时辰之时(bǔ shí)

哺时,也叫“日铺、夕食”,用地支表示为“申时”(shēn shí),对应时间为15:00-17:00。这个时间是大家吃第二顿饭的时候,古人吃完饭也会出门散散步、消消食。

像杜甫诗句里提到,“整履步青芜,荒庭日欲晡。”白居易也说,“但惜春将晚,宁愁日渐晡。”虽然日光西斜,但也要享受这大好时光呀。

十二时辰之日入(rì rù)

日入,表示“日落、日沉”,用地支表示为“酉时”(yǒu shí)对应时间为17:00-19:00。这时太阳落山,天色渐黑,人们开始收工返家。因此,《庄子·让王》中才有:“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说法,“日出”和“日入”分别表示白天和黑夜到来的标志。

十二时辰之黄昏 (huáng hūn)

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所以称之为“黄昏”,也叫“日夕、日暮”,用地支表示为“戌时”(xū shí)。最早使用“黄昏”一词的是屈原,他在《离骚》中写道:“昔君与我诚言兮,曰黄昏以为期,羌中道而改路。”

黄昏是一天中最闲适的时候,就像咱们现在大多会在这个时候看看书、刷刷剧,古人也会在这个时刻安静地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享受一天中最后的惬意。说起黄昏,人们也会想起欧阳修的那句“人约黄昏后”:

《生查子·元夕》

宋 ·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十二时辰之人定

人定,也叫“定昏、夤[yín]夜”,用地支表示为“亥时”(hài shí),对应时间是21:00-23:00。这是十二时辰中的最后一个时辰,是安歇入眠的时刻,正如《孔雀东南飞》中写道:“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总结

以上就是中国古代十二时辰的全部内容介绍,十二时辰是中国先民们的大智慧,虽然大家已经习惯于现代的24小时制,但也要了解这些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这可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时间桃花源”。家长们在了解本文内容之后还能向孩子科普具体的出生时辰,激发他们学中文、了解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除了本文附赠的十二时辰唯美壁纸,想要更多有趣的学习资源获取推荐关注悟空教育

悟空中文
孩子爱上中文的理由!

适合全球 3-18 岁青少儿

立即免费试听
退出移动版